联系我们
电 话:86-027-81338849
手 机:18627010233
传 真:86-027-85780441
邮 箱:anyou9@163.com
联系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洪山二巷9号
建“海绵城市” 告别雨天“看海”(组图)
近日,深圳连场暴雨,频频启动“看海模式”,内涝已经成为深圳城市治理中的顽疾之一。建设海绵城市,是深圳城市快速发展到现阶段系统解决水问题的内生要求。日前,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原则通过的《深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将于近期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
今年4月,以光明凤凰城为试点区域,深圳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根据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方案,将在24个片区(重点发展片区、旧改集中区、具备海绵改造条件的已建区),因地制宜实践,涉及面积254.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203.7平方公里。 ●南方日报记者 柳艳“海绵体”样本
市政路会“喝水” 绿色屋顶能蓄水
从表面看,光明新区光明城站西侧的38号路等道路,与其他路没什么两样。但在业内人士眼中,这条路暗藏“玄机”。道路采用下凹式绿地(种植耐旱耐涝的本土植物等)、透水路面等工程措施:在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采用各种温拌及再生透水建材等新型材料;在道路中央和两侧绿化带建设下凹式绿地,将雨水汇集后经下凹式绿地过滤、滞蓄、渗透、净化,超设计能力雨水最后通过溢流口进入市政雨水管道。
这些工程措施带来的好处是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50%,中小雨不产生汇流,在4—11毫米每小时的降雨时,径流总量和峰值削减率最高可达95%和84%,洪峰延迟12-34分钟,污染物削减率超过40%。
采用了“低影响开发理念”的38号路,正是城市的“海绵体”。据了解,光明新区先后启动了26个政府投资的示范项目,基本覆盖了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常见的项目类型,其中:公共建筑项目2个、市政道路项目9个、公园绿地项目6个、水系湿地项目2个、居住小区(保障性住房)项目5个、工业园区项目2个。
其中,公共建筑示范项目主要采用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等工程措施。如光明新区群众体育中心,建设近万平方米的绿色屋顶和1.3万平方米的透水广场、生态停车场,透水面积超过场地面积的70%,配建500立方米地下蓄水池,收集经绿色屋顶等设施净化后的雨水用于绿化浇洒,累计年雨水利用量超过1万立方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50%以上。“系统处于全自动运行模式,所用电费比节省的水费划算很多。虽然楼顶草坪需定期修剪,但难度不大。”一位物业管理工作人员说。
光明凤凰城试点
项目均配套源头雨水控制设施
光明凤凰城区域是深圳市15个重点开发建设区域之一,也是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区域,面积24.65平方公里。
它以广深港高铁光明城站周边地区为项目示范区域,每个建设项目都规划配套低影响开发设施,形成“公园绿地市政道路地块开发河流水系”全面渗透的低影响开发示范区。总用地面积约381公顷,全长12公里的光明绿环项目依托凤凰城内绿地和水系,将是重点示范项目和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从源头控制、中间减排到末端治理进行系统性海绵城市构建。
“示范区域选在凤凰城有两个考虑。该区域内涉及东坑水、鹅颈水两条河道,是比较闭合的水文流域,整个区域的降雨监测,出水口监测都可以做,可以较好地评估和验证海绵城市的区域效果。第二,低影响开发结合新建项目,投入成本会比较低。目前凤凰城开发程度较低,可通过绿环项目带动周边地块的低影响开发。”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解释。
据了解,除已启动的26个政府投资示范项目,光明新区还将继续推进55个海绵城市示范项目,确保24.6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至少具有单场降雨67万立方米的“渗、蓄、滞”能力,单位面积降雨控制能力超过25毫米,达到国家海绵城市的源头控制建设要求。
目前,新区已制定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三年实施计划,2016年计划续建项目21个,新开工项目16个,预期完工10个,年度投资额13.33亿元。
在政府投资项目全面推广的同时,光明新区还通过审批引导和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低影响开发实践。如特建发光电企业加速器、宏发上域等社会投资项目,已主动对接开展低影响开发实践。未来的光明新区除特殊污染源地区、陡坡坍塌、滑坡灾害易发的危险场所外,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改(扩)建项目均配套相应规模的雨水综合利用工程或设施。
据了解,光明新区将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格局。
经验如何推广“要全面转变传统规划建设模式”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城市建设项目数量多,形态特点各不相同,涉及部门广。“要全面转变传统规划建设模式,推广低影响开发,必须理顺部门职责,协力推动。”
据了解,光明新区已基本完善了低影响开发规划和研究。先后编制完成了《光明新区再生水及雨洪利用详细规划》等规划研究;在深圳市政府支持下,新区与市相关部门合力开展科研支撑和技术创新工作,如联合市规土委编制《城市规划低影响开发技术指引》等,使市区各相关部门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上协调统一,助推了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先试。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新区出台了全国第一个低影响开发的规划设计导则,针对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城市水系、建筑与小区等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制定具体的规划设计要点,要求在编制修规或开展项目设计时,在园林、道路交通、排水、建筑等各专业设计方案中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此外,光明新区还将低影响开发指标纳入现行行政许可试点工作。如发改部门负责对项目建议书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设施投资进行审核;规划国土部门将实施低影响开发建设要求作为土地划拨或出让的依据,试点纳入规划“两证一书”,并负责按要求进行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划审核和验收;建设部门负责按照低影响开发技术要求进行施工图审查及竣工验收。
光明新区的低影响开发经验如何推广?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低影响开发技术和当地的气候、降雨、土壤地质等本底条件直接相关,应根据各个区域的本底条件,推荐适用于当地特征的“低成本、低维护度、高效果”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比如前海合作区等填海地区,因其基础为粘土淤泥,因此与光明不同,在该区域不推荐深层入渗型的设施。
“重点建设片区区域、新开发项目都可以建‘海绵城区’。还应力争城市更新项目全面采用这个理念,做一个就改好一个。”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低影响开发研究中心主任任心欣表示。
城市怎样变“海绵”
“海绵城市”意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除保护和修护河、湖、湿地、坑塘等自然‘海绵体’外,还在城市建设区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人工海绵体’,从而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一起形成‘海绵城市’基础设施。”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水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他解释,“海绵城市”概念广泛,低影响开发是在源头进行雨水控制,其次是市政排水系统,最末端是河道,涵盖了整个城市排水系统。“光明新区的最大优势就是低影响开发。从源头控制,结合市政系统等的完善,可以初步达到‘海绵城市’概念。每个项目吸收一点雨水,整个地区就相当于一个大的海绵体。”